馮嫽像馮嫽[liáo],西漢著名女外交家,生卒年不詳,曾隨同解憂公主到烏孫國和親,為大漢帝國和西域諸國建立友好關係做出了巨大的貢獻,以才華和智慧,贏得了西域諸國百姓的尊敬,被尊稱為「馮夫人」。漢武帝在位時期,連續打擊了匈奴人的南侵,同時和西域烏孫國結成聯盟,共同對付匈奴。元封六年(公元前105年),漢武帝劉徹以侄孫女——江都王劉建之女劉細君為漢朝和親公主,稱作烏孫公主,嫁給了烏孫國王獵驕靡。獵驕靡去世後,按照烏孫國的風俗,烏孫公主劉細君改嫁了獵驕靡的孫子——繼任國王的軍須靡。太初四年(公元前101年),劉細君病逝,漢武帝以漢高祖劉邦四弟劉交之孫楚王劉戊的孫女——二十歲的劉解憂為和親公主,嫁給了軍須靡,馮嫽以侍女的身份隨行。
馮嫽聰明伶俐,多才多藝,擅長隸書,她和劉解憂相依為命,立志不辱使命。馮嫽常常騎馬賓士在牧場,出入當地人的氈房大帳,數年時間,就通曉了烏孫國的語言和風俗習慣。不久,朝廷詔命馮嫽以使節身份代替解憂公主出訪西域諸國,向各國國君贈送禮物。諸國君臣原以為女子做使臣開玩笑一樣,沒把馮嫽放在眼裡,當發現馮嫽舉止大方謙恭,能言善辯,而且精通當地語言,不得不刮目相看。烏孫國右大將(姓名不詳)非常仰慕馮嫽才華出眾,又喜愛她的聰明美麗,於是向其求婚。馮嫽考慮到大局,欣然應允,此後,大漢與烏孫日益交好。漢宣帝即位不久,烏孫國發生內亂,朝廷本打算以劉解憂之子元貴靡為儲君繼承王位,北山大將烏就屠發動叛亂,弒殺國王自立。漢宣帝聞知消息,立即派破羌將軍辛武賢率一萬五千兵馬趕赴敦煌,打算征討烏就屠。西域都護鄭吉認為漢軍遠道而來,人困馬乏,不利於出擊,於是諫言朝廷派遣使者和烏就屠和談。鄭吉了解馮嫽善於外交,於是向朝廷推薦她為和談使臣。
馮嫽臨危受命,因為丈夫右大將和烏就屠友善,她見到烏就屠就開門見山地說:「將軍雖然奪取了王位,算是喜事,可是喜中堪憂,如今漢軍已經進駐敦煌,以將軍這點兵力和漢軍相比,簡直是羊與老虎相搏。」烏就屠心虛,聽了這話好半天不說話。馮嫽趁熱打鐵,陳說利害:「大漢與烏孫本為一家,倘若發生戰事,遭罪的百姓,將軍註定會身敗名裂,還望將軍三思而行!」烏就屠非常清楚,自己根本無法和漢軍抗衡,不得不放下架子,做出讓步,對馮嫽說:「願聽從夫人的勸告,讓位給元貴靡,但希望朝廷能給我一個封號。」馮嫽表示可以,隨後又對其進行安慰。漢宣帝得知一場征戰以和平方式解決,大喜,詔令馮嫽入朝,馮嫽回到了闊別四十年的長安城,皇帝派文武百官到郊外迎接。京城萬人空巷,百姓爭相目睹女大使的風采,一時間萬頭攢動,道路堵塞。漢宣帝在皇宮召見馮嫽,詢問詳情,馮嫽向皇帝彙報了勸說烏就屠的經過,建議皇帝給烏就屠一個封號。漢宣帝欣然應允,任命馮嫽為正使,以竺次、甘延壽為副使,再次出使烏孫。馮嫽手持漢節,乘坐駟馬錦車,抵達赤谷城,向烏就屠宣讀皇帝詔命,立元貴靡為大昆彌(王號),烏就屠為小昆彌,一場征戰得以化解。甘露三年(前51年),劉解憂的兩個兒子相繼離世,孫子星靡即位。劉解憂時年已經七十多歲,上書請求歸葬故土,漢宣帝考慮到劉解憂有功於漢室,於是下詔,派人把劉解憂、馮嫽一同接回長安,厚待兩位老人。兩年後,劉解憂病逝,以公主的禮儀安葬。烏孫國王星靡性格懦弱,無法駕馭大臣,導致國內局勢不穩。馮嫽向漢元帝請示,再度出使烏孫。漢元帝表示同意,派兵士百餘人護送馮嫽出使烏孫,馮嫽以非凡的外交才華和威望,促使烏孫逐步穩定下來,大漢和烏孫的友好關係得以延續。史學家蔡東藩評價馮嫽說:「女界中出此奇英,足傳千古!」
女界中出此奇英,足傳千古|中國第一位女外交官
馮嫽像
馮嫽[liáo],西漢著名女外交家,生卒年不詳,曾隨同解憂公主到烏孫國和親,為大漢帝國和西域諸國建立友好關係做出了巨大的貢獻,以才華和智慧,贏得了西域諸國百姓的尊敬,被尊稱為「馮夫人」。
漢武帝在位時期,連續打擊了匈奴人的南侵,同時和西域烏孫國結成聯盟,共同對付匈奴。
元封六年(公元前105年),漢武帝劉徹以侄孫女——江都王劉建之女劉細君為漢朝和親公主,稱作烏孫公主,嫁給了烏孫國王獵驕靡。
獵驕靡去世後,按照烏孫國的風俗,烏孫公主劉細君改嫁了獵驕靡的孫子——繼任國王的軍須靡。
太初四年(公元前101年),劉細君病逝,漢武帝以漢高祖劉邦四弟劉交之孫楚王劉戊的孫女——二十歲的劉解憂為和親公主,嫁給了軍須靡,馮嫽以侍女的身份隨行。
馮嫽聰明伶俐,多才多藝,擅長隸書,她和劉解憂相依為命,立志不辱使命。
馮嫽常常騎馬賓士在牧場,出入當地人的氈房大帳,數年時間,就通曉了烏孫國的語言和風俗習慣。
不久,朝廷詔命馮嫽以使節身份代替解憂公主出訪西域諸國,向各國國君贈送禮物。
諸國君臣原以為女子做使臣開玩笑一樣,沒把馮嫽放在眼裡,當發現馮嫽舉止大方謙恭,能言善辯,而且精通當地語言,不得不刮目相看。
烏孫國右大將(姓名不詳)非常仰慕馮嫽才華出眾,又喜愛她的聰明美麗,於是向其求婚。
馮嫽考慮到大局,欣然應允,此後,大漢與烏孫日益交好。
漢宣帝即位不久,烏孫國發生內亂,朝廷本打算以劉解憂之子元貴靡為儲君繼承王位,北山大將烏就屠發動叛亂,弒殺國王自立。
漢宣帝聞知消息,立即派破羌將軍辛武賢率一萬五千兵馬趕赴敦煌,打算征討烏就屠。
西域都護鄭吉認為漢軍遠道而來,人困馬乏,不利於出擊,於是諫言朝廷派遣使者和烏就屠和談。
鄭吉了解馮嫽善於外交,於是向朝廷推薦她為和談使臣。
馮嫽臨危受命,因為丈夫右大將和烏就屠友善,她見到烏就屠就開門見山地說:「將軍雖然奪取了王位,算是喜事,可是喜中堪憂,如今漢軍已經進駐敦煌,以將軍這點兵力和漢軍相比,簡直是羊與老虎相搏。」
烏就屠心虛,聽了這話好半天不說話。
馮嫽趁熱打鐵,陳說利害:「大漢與烏孫本為一家,倘若發生戰事,遭罪的百姓,將軍註定會身敗名裂,還望將軍三思而行!」
烏就屠非常清楚,自己根本無法和漢軍抗衡,不得不放下架子,做出讓步,對馮嫽說:「願聽從夫人的勸告,讓位給元貴靡,但希望朝廷能給我一個封號。」
馮嫽表示可以,隨後又對其進行安慰。
漢宣帝得知一場征戰以和平方式解決,大喜,詔令馮嫽入朝,馮嫽回到了闊別四十年的長安城,皇帝派文武百官到郊外迎接。
京城萬人空巷,百姓爭相目睹女大使的風采,一時間萬頭攢動,道路堵塞。
漢宣帝在皇宮召見馮嫽,詢問詳情,馮嫽向皇帝彙報了勸說烏就屠的經過,建議皇帝給烏就屠一個封號。
漢宣帝欣然應允,任命馮嫽為正使,以竺次、甘延壽為副使,再次出使烏孫。
馮嫽手持漢節,乘坐駟馬錦車,抵達赤谷城,向烏就屠宣讀皇帝詔命,立元貴靡為大昆彌(王號),烏就屠為小昆彌,一場征戰得以化解。
甘露三年(前51年),劉解憂的兩個兒子相繼離世,孫子星靡即位。
劉解憂時年已經七十多歲,上書請求歸葬故土,漢宣帝考慮到劉解憂有功於漢室,於是下詔,派人把劉解憂、馮嫽一同接回長安,厚待兩位老人。
兩年後,劉解憂病逝,以公主的禮儀安葬。
烏孫國王星靡性格懦弱,無法駕馭大臣,導致國內局勢不穩。
馮嫽向漢元帝請示,再度出使烏孫。
漢元帝表示同意,派兵士百餘人護送馮嫽出使烏孫,馮嫽以非凡的外交才華和威望,促使烏孫逐步穩定下來,大漢和烏孫的友好關係得以延續。
史學家蔡東藩評價馮嫽說:「女界中出此奇英,足傳千古!」